【摘要】宝宝们在一岁前,每个月都要去防疫站报道打疫苗。以前每次要去打针,心妈心里就直打鼓,打针之前就怕宝贝着凉感冒,发烧不舒服。打针之后医生更是叮嘱不能洗澡,要多喝水,搞得当妈的更是战战兢兢,生怕有啥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就像宝宝体内的免疫小战士正和疫苗的邪恶势力做一场战斗,战斗胜利了,宝宝的免疫系统就升级。可在战斗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损兵折将,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我们做家长的可千万别慌,要帮助宝宝顺利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
打完预防针后,宝宝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中,到底哪些才是正常,哪些是需要我们警惕呢?常见的发热、局部红肿、产生硬结等,妈妈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在所有反应中,最让妈妈们害怕的莫过于发烧了吧?一发烧就会联想起各种严重的后果、画面等,当妈的想象力就是比较丰富。 首先我们要明白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一些传染性强、对人体危害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因为疫苗本身就是减毒或灭活的细菌或病毒,当它进入人体时会对免疫系统进行攻击,迫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相应细菌或病毒再次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损伤。所以,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攻击,就会出现暂时的不适现象,比如发热。因此发热是很常见的疫苗反应形式。
虽然知道原理但是发生的时候还是很害怕,那我们该如果处理呢? 全身症状以发热为主,并且不伴随其他症状时,体温超过38.5摄氏度 ,需要给婴儿服用退热药;如果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给孩子降温并给他多饮水。 疫苗接种后的发热多见于注射后24小时内,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8 小时。在辅助降温时,要让宝宝尽可能保持舒适,等待反应自行消失。但疫苗接种后数天才出现的发热,并不一定与疫苗接种相关。如果孩子持续发热三天以上,或者伴有咳嗽等其他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最后不要把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任何现象归结为疫苗副作用,因此惧怕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对孩子来说,一定是利大于弊。之前出现的疫苗问题也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千万别为此因噎废食。